五月的黔北层峦叠翠,一条跃动的红色轨迹穿云破雾。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,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0名师生以自行车车轮为笔,用11小时跨越180公里极限骑行,在贵阳至遵义的山川间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。这场融合红色基因传承与亚锦赛助力的特殊骑行,让青年学子在蹬踏间触摸历史脉搏,在汗水里浇铸精神丰碑。

数字密码:180公里的信仰刻度
180公里的行程,对于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来说,不过是一次基础有氧训练,对于非专业同学来说,这是一场突破身体极限的意志考验,一次革命信仰的“长征”。出发时看着码表上的10公里、30公里……觉得终点遥不可及,车队翻山越岭、穿隧道、越高桥,随着蜿蜒的道路起起伏伏,码表每跳动1公里,就增加1分革命历史的厚重。
当队伍行至乌江畔8公里长的上陡坡,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记录着平均心率140次/分钟的生理数据,身体的疲惫与雨水的突袭让行程异常艰难,同学们“不抛弃一人,不放弃一程”的精神,犹如长征中的革命友谊,感染着每一个人。他们相互搀扶、互相鼓励。让180公里成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“红色”的青春刻度。

精神地标:车轮碾过的觉醒之路

车轮碾过的不仅是地理坐标,是先辈们的革命足迹,更是一代青年对红色基因的炽热解码。骑行车队在穿越息烽集中营旧址时,大家重温入党、入团誓词,抵达遵义红军山后,358级台阶也不及烈士英灵的伟岸。在烈士墓前,大家肃立聆听邹昆老师讲解伟人事迹,瞻仰红军英烈墙、红军坟,特别是那如星星般闪耀的“无名烈士墙”,无名英烈为革命无畏牺牲的凛然正气。车队整装再出发,参观遵义会议会址。一次伟大的革命转折挽救了党、挽救了红军、挽救了中国革命,大家一起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,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,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,要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,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

极限突破: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
“当身体到达极限时,意志带你杀出重围”朱小庆在感悟中谈到,连续8公里多的爬陡坡路,我感受到了自己骨骼的抗争,双脚已经没有力气踩踏,但是我不停地鞭策自己,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都走完了,这180公里又算得了什么。

“我骑不动了!”王芝秀嘴上说着,但行动上却没有停歇。
王林在心得体会中写到“一个人能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骑得远”。
曹恩燕老师回忆到,整个骑行过程中,令人动容的是,当有同学因体力透支落后时,总有人调转车头陪骑鼓劲、推扶前行,这种“一个人也不能少”的革命信念,支撑着大家前行!

“前方下陡坡,注意刹车!”对讲机里的提示声与快门声交织。“镜头下的你们,真酷!”周娅老师不断给同学们加油打气、摄影摄像,只为留住这美丽瞬间。
“你们都是最棒的!”陈洁老师不禁感慨,漫漫长路,孩子们用坚韧的车轮,丈量出青春最热血的刻度。他们咬牙坚持、互帮互助的身影,诠释着学院“忠诚坚定、阳光自信、身手敏捷、体魄健康、团结协作、血性担当”的学子品格。

传承答卷:从历史现场到国际赛场

同学们身着统一着装,从遵义会议会址转场骑行来到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现场,为中国代表队加油鼓劲。赛场上,身着“中国红”的运动健儿们在险峻赛道上闪转腾挪,恰似当年红军穿越枪林弹雨般的洒脱气概,赋予了这座红色城市的使命感,汇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;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,“把金牌留在家门口”的决心振奋全场,中国队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呐喊声响彻山间。多个赛项包揽金银铜牌,在亚锦赛颁奖仪式上,伴随着中国国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起,三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随着国歌响起,台下肃然起敬,热泪盈眶。此刻“车辙里的中国精神”“变速器上的青春长征”在此刻具象化,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,正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全速前进。

一身泥泞,一身疲惫;一次经历,一生回忆;一路征程,一次历练。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,用180公里的坚持,真正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