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同学们:
夏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教室窗户,新学期的铃声就要敲响了。或许你还抱着手机刷着假期的余韵,或许对着课表皱起了眉头,又或许看着陌生的新同学有点局促——别慌,这些“开学小情绪”,其实是我们对“变化”的正常反应。这份秋季开学心理调适指南,帮你把“焦虑”变成“动力”,用稳稳的脚步走进新学期。
一、先和情绪“握个手”:它不是你的敌人
开学前几天,你可能会遇到这些“情绪小麻烦”:
「不想起床」:假期熬夜追剧的节奏还没调过来,一想到要早起跑操就头疼;
「学习恐慌」:看着专业课表上的“实训”“考证”,担心自己跟不上;
「社交紧张」:新班级里都是陌生面孔,怕主动搭话会尴尬;
「假期怀念」:想起家里的空调、妈妈的饭,突然有点委屈。
记住:这些情绪都很正常!就像我们第一次学骑车会紧张,第一次吃新菜会犹豫,“变化”本来就会带来不安。与其强迫自己“必须开心”,不如试着“看见”情绪:
给情绪“取个名字”:比如“我现在有点‘开学恐慌症’”“我有点想念家里的床”,把模糊的感受说出来,它就会变得没那么可怕;
做件“让自己舒服的小事”:比如整理书包时放一个喜欢的挂件,去食堂买份爱吃的早餐,或者给好朋友发条消息:“我有点紧张,你呢?”——微小的确定感,能帮情绪“降温”。
二、把“假期模式”调成“校园模式”:用“小步走”代替“急刹车”
假期里的“躺平”节奏突然切换到“上课+实训+晚自习”,很容易让人“翻车”。与其强迫自己“立刻改变”,不如用“渐进式调整”慢慢适应:
作息:从“晚12点”到“晚10点半”,每天提前15分钟:比如今晚11点睡,明天10点45,后天10点半,一周就能调整过来;早上不想起?可以把闹钟设成“喜欢的歌”,或者和室友约好“一起去买早餐”,用“期待感”代替“抗拒”。
学习:从“0到1”,先完成“小目标”:比如第一天去教室“认个门”,第二天预习一节专业课(不用全懂,翻一遍书就行),第三天主动和老师问一个问题——小目标的完成,会帮你积累“我能行”的信心。
生活:给自己“留个缓冲带”:比如开学第一周,别着急报太多社团,先选一个感兴趣的(比如篮球社、手工社);别强迫自己立刻和所有同学熟络,先和同桌聊聊天(比如问“你假期去哪玩了?”“这门课你之前学过吗?”)——慢慢来,比“赶进度”更重要。
三、人际关系“重启”:主动一步,就赢了
校园里,无论是新班级还是老宿舍,“社交”都是绕不开的课题。其实,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紧张,只是没人先开口而已:
对新同学:用“具体的问候”打破尴尬:别只会说“你好”,可以说“你这个书包好好看,在哪买的?”“刚才上课老师讲的知识点,你听懂了吗?我有点没明白”——具体的话题,更容易让对方接话。
对老室友:用“小温暖”修复距离:假期没见面,不妨带点家乡的小零食(比如妈妈做的酱菜、老家的糖果),说“我妈让我给你们带的,尝尝?”——细节里的关心,比“长篇大论”更贴心。
对“合不来”的人:学会“礼貌边界”:如果遇到性格不合的同学,不用强迫自己“做朋友”,保持“客气”就好(比如见面打个招呼,不主动聊私人话题)——舒服的关系,从来不是“勉强”来的。
四、压力来了?教你用“拆解法”把它变成“小怪兽”
在学习节奏里,“实训报告”“考证”“就业”这些关键词,可能会让你觉得“压力山大”。其实,压力的本质是“目标太大”,而“行动太小”。试试这样做:
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任务”:比如“你准备考专业证书”,可以拆成“每天记忆10个重点”“每周做1套真题”“每月找老师问1个问题”——当你把“遥远的目标”变成“每天能做的事”,压力就会变成“动力”。
给压力“找个出口”:如果最近因为学习熬夜而烦躁,可以去操场跑两圈(运动能分泌内啡肽,帮你缓解焦虑);如果因为实训没做好而难过,可以找闺蜜吐槽两句(把情绪说出来,就会轻一半);如果实在憋得慌,不妨写篇“吐槽日记”(比如“今天实训把零件装反了,老师没骂我,但我自己好笨”)——情绪需要“流动”,别让它憋在心里。
五、遇到“跨不过去的坎”:记得“你不是一个人”
如果你的情绪持续不好(比如连续一周睡不着、不想吃饭、对什么都没兴趣),别硬扛!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你的“情绪急救箱”,专业的心理老师会帮你理清思路;辅导员也是你的“后盾”,他们经历过很多学生的“开学焦虑”,能给你实用的建议;还有你的家人、好朋友,哪怕只是打个电话哭一场,也能让你觉得“有人懂我”。
记住:寻求帮助,不是“软弱”,而是“勇敢”——就像你感冒了会去校医院拿药,情绪“感冒”了,也需要“对症下药”。
最后想说:新学期,慢慢来,你已经很棒了
校园里,没有“完美的开学”,只有“真实的成长”。你可能会犯点小错(比如迟到、实训操作失误),可能会遇到点小麻烦(比如和同学闹点矛盾),但这些都没关系——成长本来就是“试错”的过程。
就像春天的种子要慢慢发芽,夏天的蝉要慢慢蜕皮,你的新学期,也需要“慢慢”适应。只要你每天往前走一小步,比如“今天比昨天早起床10分钟”“今天主动和一个同学说话”“今天完成了一份实训报告”,你就已经在变好的路上了。
愿你在新学期里,既能接住风的温柔,也能扛住雨的洗礼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你慢慢来,我们等你。
六、心理援助资源
社会:全国心理援助热线:4001619995(24小时全国可拨打)
贵州省心理援助热线:0851-88417888(8:00-22:00可拨打)
校内:当消极情绪无法自己消解时,可通过辅导员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系,或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援助哦~
王老师QQ:32976238
罗老师QQ:2775707752
符老师QQ:283002496
心理老师一直在你身边!